现代金控:第三方支付行业线下场景、技术争夺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19-01-23
        目前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能够高速发展首先要得益于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场景的不间断开拓。从2017年开始,移动支付场景向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延伸,呈现多元化特点。支付巨头各自开疆拓土,支付宝微信大幅度补贴是迅速普及的关键,受理端机构加速场景化拓展,2018年开始,移动支付向着四五线城市快速下沉,支付机构原有支付环境升级改造加快,场景结合潜力被挖掘。
 
        以收单机构为代表的随行付为例,覆盖基于线下场景的小微商户、平台商户、连锁商户、商圈商户、公益商户,并基于场景为商户研发新型终端、智能终端、传统终端、二维码终端、APP终端、电子终端等300多种不同类型的终端,实现所有主流支付方式均可付款,针对不同行业的商户提供定制化的场景化收单服务,集成了丰富的支付/营销渠道,最综合的支付解决方案。以餐饮行业为例:随行付的智能终端在受理银行卡刷卡、微信、支付宝等付款方式的基础上,还叠加了会员积分、营销、自助点餐等场景化服务,在满足商户经营需求的同时惠及消费者。易观报告显示:随行付综合实力凸显,位于线下场景综合实力收单机构第二,在零售、餐饮、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旅游、教育、家居等多个场景的行业细分领域也处于市场领先位置。
 
        作为老牌第三方线下收单机构之一,随行付在线下的下沉能力一直在行业首屈一指。对线下小微商户的广泛积累和完整的行业牌照布局,一方面令随行付合规能力凸显,满足了商户的安全性需求,另一方面也令随行付的业务扩展能力大大增强。据报告显示,随行付拥有28家分公司,2000个地市级市服务商和50万线下从业人员,业务范围覆盖300多个地级市以上城市,甚至下沉至县域及偏远区域。随行付业务负责人表示,随行付7年扎根线下场景,专注服务小微商户,以商圈为中心辐射周围所有小微商户。其中以今年上半年便民支付线下场景菜市场为例,随行付已在上海地区建成21个移动支付示范菜场,覆盖超过1439家商户;在成都市内一家覆盖2000余商户的大型菜场的移动支付受理环境改造工作;全国范围内,随行付共建成50余个菜场商圈,实现了6000余家商户对银联移动支付的受理支持。
 
        在金融科技行业,“2B”转型是近期业内最常聊得的话题。这场早已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掀起的战火,半年多后席卷整个金融科技市场。
 
        B端支付市场,技术服务是核心竞争力,客户需要的是数据以及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B端场景中,数据和技术无疑是未来移动支付的生产力。
 
        C端亦是如此。易观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6.96万亿元。这背后交易笔数以及支付数据之庞大可想而知。那么,当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精细快速的功能迭代就变成对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
 
        只是C端支付已是红海市场,To B的万亿蓝海吸引力巨大,成为今年金融科技唯一的风口,并在今年9月集中爆发。
 
        在追逐风口的浪潮里,总还是有人在坚守。当金融科技企业聚焦To B还是To
 
        C时,作为老牌第三方线下收单机构,随行付始终坚守在线下发挥其下沉能力,卡位线下场景的综合收单机构,又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
 
        拓展线下场景是个“苦力活”
 
        值得注意的是,小微商户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相对于大型商户而言,这些小微商户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同时,由于这些小微商户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三四五线的县城、村镇中,如何找到这一群体,继而有能力服务这一群体,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随行付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打通这一场景,随行付基于强大的渠道下沉能力,快速打通三四线城市,下沉至县域和偏远地区,做到点对点针对性的了解小微商户的支付经营诉求,围绕商户场景化需求为出发点,输出贴合创新场景的支付解决方案。所谓场景可以理解为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打造出更多满足商户需求的延伸服务产品,提供个性化的运营服务。至此,连同便利店、商圈等场景建设,随行付共建成50余个菜场商圈,实现了6000余家商户对银联移动支付的受理支持。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已实现新增银联“云闪付”交易3600万笔,累计月均活跃商户逾3万户。
 
        渠道下沉能力,是一种短期无法复制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完成,随行付深入下沉7年之久,是“看得见的苦力”,在这背后的“研发苦力”同样不能忽略。像农贸市场、便利店等,不同的场景支付需求不同,要依靠研发团队设计多样的受理端产品,才能实现多种支付形式。
 
        在金融科技行业,“2B”转型是近期业内最常聊得的话题。这场早已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掀起的战火,半年多后席卷整个金融科技市场。
 
        B端支付市场,技术服务是核心竞争力,客户需要的是数据以及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B端场景中,数据和技术无疑是未来移动支付的生产力。
 
        C端亦是如此。易观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6.96万亿元。这背后交易笔数以及支付数据之庞大可想而知。那么,当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精细快速的功能迭代就变成对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
 
        只是C端支付已是红海市场,To B的万亿蓝海吸引力巨大,成为今年金融科技唯一的风口,并在今年9月集中爆发。
 
        在追逐风口的浪潮里,总还是有人在坚守。当金融科技企业聚焦To B还是To
 
        C时,作为老牌第三方线下收单机构,随行付始终坚守在线下发挥其下沉能力,卡位线下场景的综合收单机构,又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
 
        拓展线下场景是个“苦力活”
 
        值得注意的是,小微商户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相对于大型商户而言,这些小微商户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同时,由于这些小微商户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三四五线的县城、村镇中,如何找到这一群体,继而有能力服务这一群体,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随行付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打通这一场景,随行付基于强大的渠道下沉能力,快速打通三四线城市,下沉至县域和偏远地区,做到点对点针对性的了解小微商户的支付经营诉求,围绕商户场景化需求为出发点,输出贴合创新场景的支付解决方案。所谓场景可以理解为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打造出更多满足商户需求的延伸服务产品,提供个性化的运营服务。至此,连同便利店、商圈等场景建设,随行付共建成50余个菜场商圈,实现了6000余家商户对银联移动支付的受理支持。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已实现新增银联“云闪付”交易3600万笔,累计月均活跃商户逾3万户。
 
        渠道下沉能力,是一种短期无法复制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完成,随行付深入下沉7年之久,是“看得见的苦力”,在这背后的“研发苦力”同样不能忽略。像农贸市场、便利店等,不同的场景支付需求不同,要依靠研发团队设计多样的受理端产品,才能实现多种支付形式。
 
        事实上,从起初的以物易物,随着价值的转移,支付就诞生了,价值的转移过程其实就是支付。所以,从诞生开始,支付就涉及到三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分别是价值载体、转移方式以及鉴权方法。
 
        正是从支付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支付行业全方位的变革,支付方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演进,支付也必将继续升级。
 
        科技赋能支付业务建设,在安全管控机制和业务系统的总控制上,随行付不断进行优化。随行付对技术研发、迭代的高标准,从未停止过追求,从2014年私有云平台建立,到2016年收单平台微服务化,再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落地,见证了随行付每一步的发展。——金付通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