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控资讯:找准应用场景,加快银行数字化转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19-10-29
多位专家10月28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联合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将为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在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需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看来,数字化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其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数字化转型关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伟表示,商业银行要以今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引,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的谋划,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禀赋,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人才支撑等方面,有一些机构已经及早布局起步,在数字思维、敏捷研发、产品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同时,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伟认为,要想把技术应用好,必须首先把技术研究透。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东荣强调,金融数字化转型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重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
 
与会专家强调,数字化转型难免面临新的风险,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东荣表示,随着当前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
 
东荣认为,应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退出管理。
 
在技术应用方面,伟表示,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系牢合规准绳,卡紧应用标尺,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要加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标记化、安全多方计算、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严防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要强化供应链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提前谋划多种技术方案互为备份,避免对单一产品或技术的依赖,培育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保障供应链安全。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认为,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也带来了非法跨境金融活动。在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