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支付:大数据征信何去何从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23-07-11
 
        大数据先行者YODLEE
 
   YODLEE成立于1999年,通过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连接了4500万个人客户、以及富达投资、美国运通等美国前7大金融机构客户,也因此获得了多达12500个数据源头(Empson, 现代支付)。YODLEE现代支付通过整合大型金融机构的银行信息,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信息数据的查询与分析服务,并通过FinApps的形式为客户打造了一个移动理财平台。用户可以在FinApps上同时登陆多个银行账户,并轻松完成银行及金融机构间的转账、开户、还款等操作。用户还可以通过FinApps的记账功能获得自己的定期财务报告。事实上YODLEE现代支付针对个人客户的服务与当前支付宝所推行的集中式移动金融平台很相似。针对企业客户YODLEE现代支付则设计了零售银行平台、财富管理平台以及一般企业财务平台,帮助各类型企业提供集中式的金融与财务管理系统。
 
   YODLEE现代支付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为客户提供数据的形式获得客户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也将使得YODLEE现代支付能够开发出更为完整的数据分析服务,提供更多元的商业解决方案。目前为止YODLEE现代支付已经获得了50项专利,并覆盖了80%的市场份额。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信用就是个人第二张身份证,可以为个人带来财富。目前,国内正在推动普惠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个人征信缺失。即使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已十分低,但国内大部分人群仍享受不了便捷的金融服务,健全和完善我国征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据数据统计,在美国80%的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里有信用记录。而在我国,截至20115年9月,央行征信系统已经收录8.7亿自然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为3.7亿人,其余5亿人没有信贷记录,如果要通过这些人在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的数据来进行信用分析,等于是用非金融数据分析金融风险。这个目前难度非常大,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所以,国内仍有10亿人游离于央行征信体系之外,是真正的信用“白板”用户。征信作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10亿信用白板人群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征信体系的巨大缺口,也意味着这部分人群的信贷需求极大程度上被抑制,中小企业及个人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征信服务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于大数据的定义即在于数据量的庞大与繁杂,因此在高达几ZB数量级的数据量中几乎无法保证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人们将这个时代形容为信息爆炸时代,也因此,在信息大爆炸中所产生的尘埃或者说无用数据也实际上在不断地侵蚀着大数据的数据质量。除了无意义的噪音数据之外,虚拟数据的易变性也挑战着这个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质量。从文字的修改到图片的PS,再从声音编辑到影像特效,虚拟数据的表现形式几乎已经没有不可被更改的部分,当前的互联网架构也无法做到对每一次数据的更改进行历史性的留存,因此每一份数据的真实可信度变得羸弱不堪。
 
         除了数据本身质量的难以捉摸,通过数据挖掘所进行的分析过程也神秘莫测。由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算法是各类大数据分析机构的核心商业机密,因此没有任何网站会将自己的算法完全公开。然而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现代支付)中指出,任何针对用户信用评级的反向操作均需要向客户解释细节原因,也就是说信用评级机构若对特定客户的信用进行了降级,则需要向该客户具体说明降级的原因和背后的降级机制,然而现实则是,不论正向或反向的评级操作,客户们都从来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这就将大数据征信推到了一个合法、合规的领域去讨论。
 
        事实上从合法性上来看,大数据还涉及到了隐私权益的侵犯。由于许多当前的大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但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数据来源却无法考证。根据世界隐私论坛的报告,当前可被用于买卖的数据包含了人口学信息、联系方式、就医记录、资产信息等各类个人信息,而这其中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却显然无法在买卖的过程中征得数据源个人的同意。这些隐私数据的来源或许是黑客主动地非法入侵,亦或者是有安全漏洞的网站自身泄露用户的信息,不论如何,隐私数据的买卖显然触犯了法律。
 
         除了合法性的问题,大数据征信还引起了人们对其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关注。一篇发布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论文就针对Facebook的社交数据进行了人格特性分析,并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比对,最终发现相比于是否吸烟、是否酗酒等行为习惯,数据分析针对于用户的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因素的预测更为准确。而互联网大数据的来源难免会涉及到网民们庞大的社交网络数据,于是大数据征信的结果是否符合人权平等的道德观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事实上,由于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均来源于历史行为,因此也有质疑认为这与传统金融并没有任何区别,仍然会造成需要钱的穷人拿不到钱,而有钱人却可获得更多的信用额度去挥霍。
 
        未来的征信服务or数据服务?关于征信服务与数据服务的区别在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参股百行的机构沟通后发现,其实质业务确实与同盾、百融等大数据服务平台差别不大。虽然从2015年起,征信行业内都打着征信平台的旗号,但大数据平台通常只有信贷机构的申请信息,更侧重支付宝、京东一类的数据信息,这8家试点征信机构则往往有完整的信贷信息。因此,他们区别征信服务与数据服务,主要靠对方是否要求信贷机构上传完整信贷信息来区分。征信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本质区别在于,征信服务需要信贷机构来共享信贷数据。参考国外金融市场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其征信局的核心业务是Credit Report现代支付,是将信贷机构上传的借款人全生命周期信贷表现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加工处理,来判断一个人的历史的履约能力、偿还能力和还款表现。但诸如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公安部的身份证查询中心等,只是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累积了大量数据,对于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和个人身份识别有价值,但对外输出无需信贷机构返回数据。这种服务则并非征信服务。即使从根源上区分了征信服务与数据服务,做到尽量不跨越经营红线,但征信行业现存的显著问题依然值得注意。
 
        早在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已经非常明确的规定了能够采集个人金融交易相关数据的主体资质,而事实上,依然存在很多大数据征信平台或金融科技公司出于其商业目的非法取得信贷数据。例如某些机构会利用支付通道在未经借款人、甚至信贷机构授权的情况下,获取支付信息倒推用户的信贷表现。这就存在极大的法律风险。2017年中,相关部门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针对未经授权非法获取、提供或出售公民信息等问题作出了解释。有业内人士指出,其中对个人授权的时效性、指向性尚无明确解释,尚需要完善。
 
        打破数据无法共享困境,百行征信定位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这意味着,信贷机构可以自愿报送数据,没有强制性。那么,原先8家试点机构作为股东,如何支持百行征信?没有强制性,百行征信如何实现既定目标?8家市场机构的原有部分征信业务剥离有两层含义:其一,自身不能再单独做个人征信;其二,有价值的资源按市场规则贡献给百行征信。芝麻信用等多家试点机构表态支持,但对此目前并无具体方案。芝麻信用希望运用自身技术能力,与各家机构一起,协力做好百行征信,从而推动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的发展。长远来看,多数业内人士对百行征信前景持乐观态度,此前三年的探索,8家试点机构面临着“鲜有信贷机构愿意共享数据”、“风控副业输血主业”的尴尬局面,百行征信由中国互金协会牵头,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