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控:后支付时代的场景争夺战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18-12-04
    伴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消费升级的助推,我国支付行业突飞猛进,在大幅提升消费者支付便捷度的同时,也加速推动着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扫码支付曾一度被称为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近两年来,市场对于支付的讨论热度似乎趋于平静,一是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占据支付市场绝对的领先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商业银行在部分地区和领域仍未放弃对支付入口的抢夺,但若想收回失地,也是困难重重。二是支付业务的盈利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支付机构备付金100%集中交存的背景下,支付业务本身带来的效益大打折扣,“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支付行业迈过了野蛮生长的上半场,迎来了后支付时代的下半场,进入强监管下的规范发展阶段,粗放式的发展成为历史,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支付作为一个天然的流量入口,除了作为单纯的工具,还具有拓展领域布局和获取海量用户数据的功能。后支付时代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支付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支付本身,而是更聚焦通过深度融入场景之后的附加收益。在“96费改”和备付金集中存管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单纯的支付业务所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已经无法支撑其正常运营。在这种情况下,转型发展成为必然,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急需寻找到一条持续创造利润的道路。场景支付以其丰富的衍生遐想,成为后支付时代的主战场。通过快捷支付迅速切入并占领特定消费场景,进而深耕场景客户,实现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广告收入等附加收入,成为支付机构谋求转型发展的主流方向。后支付时代,拓展支付业务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改变,变成了抢占消费场景、深耕场景客户的敲门砖,因而,对支付场景的争夺成为后支付时代的主战场。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在资金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对支付业务在战略上不够重视,对客户的需求响应不及时,在场景融入程度、用户黏性和创新应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场景与大众消费紧密关联,占领了支付场景就拥有了海量的黏性数据。具有高频和刚需支付特征的公共交通、商超、共享单车、餐饮外卖、园区、校园等场景成为支付机构争抢的重点。为提高客户黏性,部分商业银行积极转换思维方式,从客户支付场景入手,精准定位消费客群,并结合特定场景,打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支付平台及优惠方案,实现了获客、支付、优惠的一体化,不断满足客户在支付过程中产生的场景需求,并进一步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最大程度释放客户效能。如中国银行在2018年重点推出了“智慧出行”活动,客户通过中国银行信用卡闪付,便可享受“一元乘地铁,一分乘公交”优惠。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也纷纷联手各大支付场景机构推出联名信用卡等产品,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场景+金融”的消费新体验。
 
    针对C端消费客户,商业银行进一步丰富支付产品体系,围绕支付场景,不断丰富支付内涵、延伸支付外延,推出集支付、优惠、信贷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银行针对租房场景推出了“建融家园”综合服务平台,为租客提供搜索房源、预约看房、租金股价、在线签约、在线缴费、金融产品等服务;为房东提供发布房源、委托中介、房产管理等服务。中国银行深耕汽车消费场景,通过提供全量客户服务、全系品牌合作、全新服务体验的“支付+授信”的汽车金融服务,年服务优质客户接近80万户,汽车分期业务放款接近3000亿元,成为消费者首选的汽车金融服务银行。
对于B端商户而言,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充当其背后的支付网关,而是努力完善自身的支付系统,积极深入供应链条,逐步形成“以支付为标配,以供应链金融为主导”的业务拓展模式,不仅为商户提供充分的产品对接和全面的服务,更基于商户的支付记录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等授信产品,并积极配合场景商户做好各类营销活动。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